開啟聖門儀式沿革

教區禮儀委員會供稿

譯自:‘The Opening of the Holy Door: The Rite and Its Meaning’ in Natale del Signore 1999: Apertura della Porta Santa e Messa Della Notte, Tipografia Vaticana, pp. 17-30。

「慈悲禧年」聖門的標記意義

今次(2015-2016)特殊聖年,全名是「慈悲特殊禧年」,而教宗方濟各在宣布的詔書中,提及在2015年12月8日,他將要開啟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並稱「聖門將成為慈悲之門」。同樣,他也邀請各地教會於將臨期第三主日開啟主教座堂,或有特殊意義的聖堂,甚至朝聖地聖堂的聖門,並稱之為「聖年期間的一扇慈悲之門」,讓朝聖者找到悔改的途徑(慈悲特殊禧年詔書#3)。

這樣,今次禧年聖門的意義已非常清楚,就是「慈悲之門」。

歷史中開啟聖門儀式

按記載,歷史上第一次開啟聖門是在1423年。當時教宗馬爾定五世(Martin V,  1369-1431年)按三十三年一個循環,定1423年為聖年,並親自開啟拉特朗大殿的聖門。

 

第一次開啟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是在1499年聖誕節前夕。當時教宗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VI, 1431-1503年)頒布1500年為聖年,並希望除拉特朗大殿外,也同時開啟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的聖門。於是,他就在聖伯多祿大殿大門右側相若今日的位置,擴大了一扇便門作為聖門,並親自開啟。

 

1500年禧年是在1499年聖誕節前夕開啟聖門,並在1501年主顯節關閉聖門。教宗亞歷山大六世指示宗座禮節司John Burckard編訂開啟和關閉聖門的儀式。當時所編訂的聖門儀式,除了在1525年所作的少許改動外,基本上就是後來開啟和關閉聖門儀式的範本。

 

十六世紀的聖門儀式

(a)開啟聖門

-教宗在教宗府穿祭衣,偕同樞機們到西斯汀聖堂。教宗派遣某些樞機代表他去開啟其他聖門,並朝拜聖體。

-遊行到聖門,唱Veni Creator Spiritus(伏求聖神降臨頌)或Jubilate Deo(讚頌天主)

-教宗祈禱:Deus qui per Moysem

-教宗念:Aperite mihi portas iustitiæ,並用鎚敲封著聖門的牆壁三次

-教宗返回座位,祈禱Actiones nostras

-泥水匠繼續拆除牆壁,開啟聖門;眾人誦唱Jubilate Deo omnis terra

-教宗在聖門門檻下跪祈禱

-教宗首先跨越聖門;歌詠團唱Te Deum laudamus

-遊行到祭台,舉行晚禱

 

(b)關閉聖門

-教宗經聖門進入大殿,主持晚禱

-教宗派遣樞機代表他去關閉其他聖門

-遊行,先敬禮聖髑,再到聖門,詠唱合適歌詠

-公開展示及敬禮韋羅尼加印上耶穌聖容的巾帕,及刺透耶穌肋膀的長矛

-教宗最後穿越聖門離開大殿

-教宗祝福封門的磚和石

-教宗以泥鏟把水泥塗在聖門門檻,放上三塊封磚,一些金幣和銀幣

-泥水匠繼續在大殿內外以磚封閉聖門;歌詠團唱Cælestis Urbs Ierusalem

-教宗祈禱:Deus qui in omni loco;然後登上陽台,以宗座祝福,祝福會眾

 

傳統聖門儀式的特點

從1500年到1950年間的聖門儀式基本相同,都有以下特點。

 

以牆壁封閉聖門

從1500年到1975年間,羅馬四大殿:拉特朗大殿、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的聖門,都是從大殿外以牆壁封閉,而不是用門。故此,開啟聖門是鑿開封壁而不是開門,即教宗鑿掉小片封壁後,泥水匠繼續鑿掉整幅封壁。

 

1974年聖誕前夕開啟聖門時,就發生了有磚頭掉下來,跌在距教宗保祿六世幾吋之處;這意外仍記憶猶新。

 

 

 

1499年聖誕節,教宗用鎚鑿破封閉聖門的牆壁三次。原初這不僅是儀式,更是真實地用泥水匠所用的鎚,來鑿破封壁。但很快,那用以鑿破封壁的鎚,便成為貴重的藝術品。

 

1525年所用的是金鎚

1575年所用的是鍍金的銀鎚,手柄是象牙。

 

第一次記述教宗用鏟來封閉聖門封壁是1525年的聖誕節。

最後一次是教宗比約十二世在1950年聖誕節所用。

 

第一次記述在封閉聖門儀式中用磚是在1500年。

 

按1423年禧年的記述,人們熱衷於聖門封壁的碎塊,在拆卸封壁後,爭相拾取;北方人甚至帶回家作聖髑(L. Bargellini, L’Anno santo, 66)。

 

1501年主顯節,在封閉聖門儀式中,由兩位樞機在封壁內放入一塊小金磚和一塊小銀磚。

 

錢幣

1500年禧年已有習慣把一些錢幣放進聖門封壁,最初是直接放進水泥裡。從1575年開始,錢幣是盛載於金屬箱裡。

 

聖水

1525年已有記載,封閉聖門時用聖水祝福封磚和水泥。

 

後來,聖水也用於開啟聖門;當封壁被拆掉後,大殿的聽告解司鐸用抹布和聖水清潔聖門門框和門檻。

 

木門

在大殿之外,聖門是以牆壁封閉;在大殿內則用簡單木門封閉。此木門在拆卸封壁前除下,在拆掉封壁後,隨即裝在大殿外,作為晚上停止朝聖者的防衛。這些簡單木門在2000年仍見於拉特朗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裝於大殿外。不過,1975年前,這些木門是裝於大殿內的。

聖伯多祿大殿最後的聖門木門是1748年教宗本篤十四世時裝上;1949年12月24日,教宗比約十二世開啟聖門時,以銅門代替這木門,並在開啟聖門儀式中祝福。

 

1975年的變更

1975年聖誕節在關閉聖門時作出了以下變更:

 

教宗不再以鏟和磚來砌建封牆,而只簡單地關閉1950年所祝聖的兩扇銅門,且門面朝大殿外。後來,才在大殿內再砌建封牆,並以傳統的金屬盒盛載錢幣和文件,藏入封牆。

 

2000禧年的開啟聖門儀式

(1)認定聖門

傳統上在正式開啟聖門前,要認定聖門作準備。即先行拆除封壁,取出金屬盒;教宗禮節司把盒內存放的文件和錢幣呈給教宗察閱。

 

(2)開啟聖門儀式的安排

2000禧年,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親自開啟羅馬四大殿的聖門:

1999年聖誕節前夕子夜彌撒前:聖伯多祿大殿;聖誕節隆重舉行第二晚禱前:拉特朗大殿;2000年1月1日天主之母節彌撒前:聖母大殿;2000年1月18日(基督徒合一周開始),在日間禱之前:城外聖保祿大殿。

 

按儀式的精神和傳統,開啟聖門前,要先集合祈禱和遊行,即朝聖之意。

 

按實際環境,在聖伯多大殿、拉特朗大殿和聖母大殿,集合祈禱就在聖門前;城外聖保祿大殿,集合祈禱於門廊,然後遊行到聖門。

 

以下儀式只限用於聖伯多祿大殿:

-宣讀路4:14-21有關禧年

-邀請各洲民眾參與

-由聖門門檻向聖堂外內會眾顯示福音書

-高唱「宣布禧年的開始」

 

 

 

2000禧年教宗開啟聖門儀式

-教宗聯同共祭樞機、執事、襄禮,及來自五大洲的會眾,遊行到聖門。詠唱聖詠122首及對經In domum Domini lætantes ibimus

-教宗到聖門前座位、致候祈禱

-宣讀路4:14-21

-教宗在靜默中到聖門前

教宗:看!上主之門

眾唱:唯獨義人才能進入(詠118:20)

教宗:我得進入你的殿宇

眾唱:向你的聖所肅然跪拜(詠5:8)

教宗:請給我敞開正義之門

眾唱:我要進去向上主謝恩(詠118:19)

-教宗登上聖門台階,雙手推開聖門。

-聖門開啟後,教宗跪於聖門門檻默禱片刻

-歌詠團唱:基督,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基督是元始,是終結,光榮歸於他,直到永遠。

-教宗返回座位

由各洲人民向聖門致敬,包括獻花、獻香

-教宗再次登上聖門,在門檻,靜默中向大殿外和內會眾顯示福音

全堂燈光大放光明

-教宗進入大殿就座

兩位非洲教友吹起號角,作為喜樂的標記

-在進堂詠中,遊行隊伍進入大殿。

-到達祭台前,執事恭奉福音書於寶座。

一些信友以燈和花致敬

教宗向福音書奉香

-教宗就座

執事唱出「宣布禧年的開始」

會眾接唱「光榮頌」

-彌撒中如常以拉丁文及希臘文唱福音

 

 

值得注意:

-1975年關閉聖門時,已把視線注意在聖門而非封壁上。門作為基督的象徵更為顯明(若10:9)。

-沒有封壁,鎚和鏟也不用了。

-在遊行隊伍中包括了各洲教友,他們以花和香來向聖門致敬,是向基督致敬。

在2000年禧年的主題背境,以喜樂的標記:花和香,來代替由聽告解司鐸用聖水潔淨聖門門框的懺悔表現。

-吹起號角更有開啟禧年的標記作用,如同舊約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