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聖年沿革簡述

教會聖年沿革簡述

 

教區禮儀委員會供稿

 

舊約禧年

肋25:8-14(舊約子民如何遵守禧年,是另一專題。)

你應計算七個安息年,即七乘七年;七個安息年的時期,正是四十九年。這年七月初十,你應吹號角,即在贖罪節日,你們應在全國內吹起號角,祝聖第五十年,向全國居民宣布自由;為你們是一喜年,人各歸其祖業,人各返其家庭。第五十年為你們是一喜年,不可播種;自然生出的,不可收穫;葡萄樹未加修剪而結的葡萄,不可採摘,因為這是喜年,為你們應是聖年;你們只可吃田地自然生的。在這喜年內,人各歸其祖業。為此,如你賣給你的同胞產業,或由你的同胞購買,你們不可彼此欺壓。

 

禧年是復原土地,免去債務,釋放俘虜的日子。吹起號角也就是具體通傳禧年的顯著方式。

 

耶穌基督是新約禧年的宣告者和實現者

路4:16-21

耶穌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的習慣,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他;他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他把書卷捲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他。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只有在基督內才能體現真正的復和,公義,寬恕,醫治及自由。

 

教會禧年

第一次,1300年:教會第一次慶祝禧年,是在1300年,由教宗玻尼法八世(Boniface VIII, 1294-1303)頒布。

 

當時,戰禍連綿,瘟疫不斷,人民痛苦不堪,於是信友徒步到羅馬朝聖,到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墓前祈禱,渴求天主寬恕,回頭尋找聖善的生活,並請教宗降福,好能重獲主的恩寵和力量,重新生活。

 

於是教宗按他們所渴望的,在1300年2月22日以Antiquorum habet fida relatio詔書,宣布這年是「寬恕所有罪過之年」;當然,信友也需要滿全一定的條件,才獲得罪罰的赦免,包括懺悔,到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墓前祈禱(羅馬居民30天,旅客15天)。那年的朝聖者,估計有二十萬人。

 

1300年朝聖者中,有但丁(Dante);他在「神曲」中也有提及禧年的慶祝,還有Cimabue及Giotto等藝術大師。

 

1309-1377教宗們寄居亞味農)

 

第二次,1350年:教宗玻尼法八世(Boniface VIII, 1294-1303)本意是每百年舉行一次禧年,但到了十四世紀中葉,許多信友,如St. Birgitta of Sweden(聖彼濟大1303-1373)等,請求在亞味農的教宗格萊孟六世(Clement VI, 1342-1352)舉行禧年,否則許多人一生也得不到禧年的益處。於是,教宗格萊孟六世在1343年宣布1350年為禧年;並規定以後每五十年舉行一次聖年,如同猶太人,又加上拉特朗大殿為朝聖地。教宗格萊孟六世並沒有回到羅馬舉行禧年,而是指派一位樞機代行。

 

1378-1417西方天主教大分裂:同時出現了兩三位互不接受對方的教宗。)

 

第三次,1390年:教宗烏爾班六世(Urban VI, 1378-1389)為了推進羅馬教會及社會生活,宣布1390年為禧年,又決定以紀念耶穌在世三十三年作一循環來舉行。

 

他的繼任人玻尼法九世(Boniface IX, 1389-1404)繼續慶祝禧年。玻尼法九世就任教宗時,年僅36歲,充滿熱忱,生活嚴謹;他在這禧年中,強化了教宗權威。他為推崇聖母瑪利亞在救贖工程的卓越角色,增添聖母大殿作為朝聖地。

 

第四次,1400年:正值世紀的轉換,民眾渴求聖年之聲高漲,他們蜂擁到羅馬。教宗玻尼法九世(Boniface IX, 1389-1404)雖未頒布禧年詔書,卻頒布大赦,如同禧年。

 

第五次,1423年:1390年禧年之後三十三年,教宗瑪爾定五世(Martin V, 1417-1431)按耶穌在世三十三年為一個循環,頒布1423年為禧年。他復興和改革羅馬教廷,使之更國際化,又將文藝復興的文化帶入教會,並親自開啟拉特朗大殿的聖門;這是首次記載開啟聖門。

第六次,1450年:教宗尼各老五世(Nicolas V, 1447-1455)又回到每五十年慶祝一次禧年,遂頒布1450年作為禧年,且以身作則,赤足走在街上,到各朝聖地朝聖。他重修搖搖欲墜的舊聖伯多祿大殿,又以禧年朝聖者的捐獻,創立了「梵蒂岡圖書館」。

 

第七次,1475年:在1470年4月19日,教宗保祿二世(Paul II, 1464-1471)頒布以後每二十五年慶祝一次禧年,原因是人生短促,災難屢屢,罪惡滿盈,並定1475年為聖年。從此,每二十五年慶祝一次聖年遂成慣例;這也是稱禧年為「聖年」的開始。

 

他的繼任人西斯汀四世(Sixtus IV, 1471-1484)繼續慶祝聖年,且第一次以排版技術印刷他的詔書(1469年發明印刷術)。西斯汀四世大興土木,美化羅馬,其中有著名的西斯汀聖堂及西斯汀橋。

 

1475年羅馬洪水和瘟疫為患,使這次聖年失色。

 

第八次,1500年:由教宗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VI, 1492-1503)所頒布。這次聖年始於1499年聖誕前夕。亞歷山大六世在Inter curas multiplices詔書制定了聖門儀式,並指示捐建聖伯多祿大殿,可得特別大赦,並可轉給亡者。他極力督促教友努力獲得大赦。他也決定不只在拉特朗大殿開啟聖門,也包括在聖伯多祿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及聖母大殿開啟聖門。

 

1505年,教宗朱理奧二世(Julius II, 1503-1513)決定拆掉舊聖伯多祿大殿,重建新的,原意是要把他的墳墓包括其內;新的聖伯多祿大殿興建逾120年。)

 

1517年馬丁路德批評買賣大赦,宗教改革開始。)

 

第九次,1525年:教宗克萊孟七世(Clement VII, 1523-1534)按教宗保祿二世所定每二十五年舉行一次聖年,遂定1525年為聖年。當時,正值宗教改革如火如荼,政治混亂,他仍以金鎚開啟聖門,又頒布各式大赦,可轉給亡者。後來,勸募人員在宣講聖年大赦時,更不斷強調施捨善功的效力,甚至有人會說:「黃金一落捐獻箱,亡者立即升天堂。」

 

1545-1563年特倫多大公會議)

 

 

第十次,1550年:教宗保祿三世(Paul III, 1534-1549)於1549年頒布了聖年,卻由他的繼任人朱理奧三世(Julius III, 1550-1555)開啟。當時正在召開特倫多大公會議(1545-1563),在反對聲中,教宗朱理奧三世仍以盛大誇張的儀式舉行;雖說是為表示懺悔,但實際上,參與遊行的王公都想展示自己的政治實力,如某王公在遊行時,竟有數十騎士隨行。

 

相反的,聖斐理伯‧內利(St Philip Neri, 1515-1595)及其聖三善會卻真正投入社會慈善工作,接待朝聖者,毫不浮誇,使攻擊教會者啞口。這種愛德的行動,展現皈依與靈修的力量,革新萎靡的教會。年老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也在這次朝聖者之列。

 

這時期的教會,出了許多聖人聖女,展示了皈依和靈修的力量。

 

第十一次,1575年: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Gregory XIII, 1572-1585)在宗教改革和特倫多大公會議(1545-1563)的更新中,於1574年頒布1575年為聖年。教宗不斷指出「聖」的真意,並敦促信友思考世界的空虛,人生的短促,靈性生活的價值。教宗呼籲摒棄世俗的娛樂,並禁止聖灰禮儀前的嘉年華會。他以身作則,勵行補贖,率領朝聖,以求聖年大赦。他恩准教難中的英國教友,以誦念十五串玫瑰經,即可得大赦。

 

這聖年顯示了教會的新活力;估計當年有三十萬朝聖者湧向羅馬。

 

第十二次,1600年:教宗克萊孟八世(Clement VIII, 1592-1605)頒布1600年為聖年,且強調聖年不應是空洞迷信的,反之該集中於基督徒的虔誠。他為教會過去的缺失懺悔,也領導信友真心悔改,再次皈依。他要求各地主教要以身作則,而他自己也親往四大聖殿朝聖七十次之多;每次路經聖三善會,便敬禮聖斐理伯‧內利神父(1515-1595),並為朝聖者服務。他親自主持為得大赦的懺悔禮儀,又親自聽告解,樹立善表,使信友無分貴賤,甚至猶太人都投身為朝聖者服務。

 

第十三次,1625年:教宗烏爾班八世(Urban VIII, 1623-1644)頒布1625年為聖年,他以身作則,徒步朝聖,親聽告解,並為朝聖者服務,且賙濟貧病。

 

第十四次,1650年:教宗依諾森十世(Innocent X, 1644-1655)頒布1650年為聖年。他雖積極參與,但用人唯親;雖然朝聖者眾,但當代的明爭暗鬥,虛偽表現每每皆是。

 

在這次聖年,古老的拉特朗大殿完全被修改為巴洛克式。

 

第十五次,1675年:教宗克萊孟十世(Clement X, 1670-1676)頒布1675年為聖年。當時,大概有一百四十萬信友往羅馬朝聖,聖三善會、聖十字架善會發揮了接待旅客的榜樣,連皈依了天主教會的瑞典皇后克麗斯定娜也在朝聖者的行列。教宗以身作則,雖年事已高,仍往四大聖殿朝聖,並探訪朝聖者。他責成聖堂要整潔,教友戒絕惡表,旅館商家不可乘機哄騙,抬高物價等。

 

第十六次,1700年:教宗依諾森十二世(Innocent XII, 1691-1700)頒布1700年為聖年;他當年已是95歲高齡,無法舉行開啟聖門儀式,但他仍身體力行到各聖殿朝聖。他為聖年定下新規定:獲得大赦,一定要辦告解;並告訴教友,到羅馬朝聖,象徵著邁向永恆天國的朝聖。他戒避舉用親人,用自己的私產幫助窮人,有「窮人之父」之稱。因此,許多慈善組織由此興起,如Hospice St. Michael a Ripa。

 

1700的聖年於聖誕節由新任教宗克萊孟十一世(Clement XI, 1700-1721)所完成。

 

第十七次,1725年:教宗本篤十三世(Benedict XIII, 1724-1730)頒布1725年為聖年,他敦促信友避免浮華,要多祈禱悔改。他定下條件,給未能到羅馬朝聖者,如隱修士、病人、囚犯等,給予大赦,又頒布聖年大赦可以「代禱」的方式讓給亡者。他堅持嚴肅,禁止展示聖像及華麗的遊行,禁止嘉年華會、化妝舞會……甚至彩票。他往四大聖殿朝聖,慰問囚友,經常聽告解。他努力壓低羅馬物價,以免因聖年而哄抬過高。善會在這次聖年承擔了禮儀和其他慈善活動的籌辦。

 

教宗又召開了羅馬教省會議,提出振興信仰生活的方案,並籌備要理講授指南(要理問答)。另有聖三善會付出龐大贖款,由突尼斯贖回370位奴隸。

 

第十八次,1750年:教宗本篤十四世(Benedict XIV, 1740-1758)頒布1750年為聖年。他強調務以「聖潔、教會禮儀、宗教音樂」來舉行聖年,禁止表演。他認為「朝聖」為得聖年益處並不足夠,還需要告解,領聖體。他提示聽告解司鐸要盡好鐸職。他給各國領袖指出要聖化自己的倫理生活;沒有告解悔改,沒得大赦。

 

這次聖年的傑出講道者是著名的苦路使徒聖良納(Leonardo da Porto Maurizio, 1676-1751);他曾在羅馬鬥獸場廢墟豎立了十四處苦路。

 

當年到羅馬朝聖者超過百萬。

第十九次,1775年:教宗克萊孟十四世(Clement XIV, 1769-1774)於1774年頒布1775年為聖年。他在1774年9月過世後,經過137天的選舉,於1775年2月才選出他的繼任人比約六世(Pius VI, 1775-1799)。教宗比約六世隨即開啟聖門,並給朝聖地的聽告解司鐸特權,酌情減少朝聖次數而代以其他善功。這次教宗克萊孟十四世的聖年詔書也首次譯作意大利文。

 

1775年的聖年,是十八世紀的最後一次聖年,因當時革命思潮興起,法國大革命影響到意大利。

 

1797年羅馬被法國佔領,教宗比約六世流徙法國 Valence,並客死異鄉。)

 

教宗比約六世流徙法國,並於1799年8月客死異鄉之後,教宗比約七世(Pius VII, 1800-1823)要到1800年3月才在威尼斯當選,直到7月才到達羅馬。由於戰爭及政局不穩,他根本無暇顧及1800年的跨年慶祝。

 

第二十次,1825年:教宗良十二世(Leo XII, 1823-1829)在1824年頒布1825年為聖年時,遭受多方反對,因為人們害怕革命分子,且又彼此不信任。1823年城外聖保祿大殿又遭火焚毀,故以河濱聖母大殿代之作朝聖地。

 

那年朝聖者稀少,故教宗把這次聖年多延長六個月。

 

(意大利尋求獨立)

 

第二十一次,1875年:當時政治勢危,教宗比約九世(Pius IX, 1846-1878)在1848年11月避難於拿玻里。故他只在1850年,聖伯多祿聖保祿瞻禮前的九日敬禮期間頒布類似聖年的大赦,作為某些彌補,而沒有舉行聖年。

 

1875年時局仍然艱難,無法以正常方式舉行聖年,教宗比約九世於1874年12月24日在詔書上說:「一些嚴重事件,阻礙了我們1850年的聖年慶祝,使我們不得不按天主的上智,以日常善功來彌補。」最終,教宗比約九世毅然宣布1875年為聖年,但只能按他在1870年與意大利政府的協議,把自己局限於小小的梵蒂岡內。這年沒有開啟聖門;但是這聖年的特點,卻是把原屬羅馬的特恩,延伸到了全世界。他自己在1875年2月進入了沒有開啟聖門的聖伯多祿大殿,獲得聖年大赦。

 

 

第二十二次,1900年:教宗良十三世(Leo XIII, 1878-1903)以個人修養,贏得人們讚賞,他重視本位化和多元化的神職培育,對福傳和社會問題關心指導,贏得人們的敬重。他於1899年宣布1900年為聖年,他抨擊那時代的邪惡,要在新世紀彰顯基督,他渴望著和平的來臨。

 

第二十三次,1925年:教宗比約十一世(Pius XI, 1922-1939)於1922年膺選時,走上已關閉五十五年的聖伯多祿大殿陽台,降福全世界,表現了他的突出思維。他於1924年正式頒布1925年舉行聖年,為聖化每一位天主子民。他在1924年12月24日,與在場主教一起鑿開聖門,以示彼此團結共融。他在這聖年把許多忠僕宣聖,突顯福傳的特色,又在梵蒂岡舉行福傳博覽會。他務要彰顯教會的普世性,向各國開放,並於聖年結束前的12月11日訂立了「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最後,他在1929年與意大利政府簽訂了拉特朗協定,結束了與意大利政府間的矛盾。

 

1929年,教宗比約十一世在他晉鐸金慶時,又宣布一個為羅馬教區的特殊聖年,且延長到1930年底。這個聖年,最特別之處,是邀請了全世界的修生、修士到羅馬朝聖。

 

第二十四次,1933年:教宗比約十一世宣布1933年聖枝主日到1934年復活節後星期一為特殊的「救贖聖年」,以紀念耶穌救贖工程完成1900年。

 

第二十五次,195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教宗比約十二世(Pius XII, 1939-1958)於1949年宣布1950年為聖年,邀請人彼此寬恕,共建友愛和平世界。他歡迎所有人來羅馬,享受天主的寬恕與彼此和好。他在1949年聖誕節前夕開啟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祝聖了新銅門,以代替1750年以來的木門。

 

當年約有三百萬人往羅馬朝聖。而當年11月1日教宗比約十二世也隆重宣布了「聖母蒙召升天」為信理。

 

第二十六次,1975年:梵二大公會議之後,教宗保祿六世(Paul VI, 1963-1978)於1974年宣布1975年為聖年。當時有人曾表示聖年已不合時宜,但教宗保祿六世所要求的聖年卻是全方位的和好,包括在宗教、社會、政治、大公主義運動等幅度。他邀請世界各地教會與羅馬同步舉行聖年,使人人可以參與。他在1974年的聖年詔書中,指出聖年要求個人與整個教會更新和好,這正是現代人對自由、正義、合一、和平的渴望。

 

他於1974年12月24日以更新了的禮儀開啟聖門,且透過電視轉播全世界。該聖年的朝聖者估計有九百萬人,包括來自第三世界的信友。

 

第二十七次,1983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 1978-2005)宣布1983年為特殊「救贖聖年」,以紀念耶穌在世三十三年,並於1983年1月6日以詔書正式宣布該聖年由1983年3月25日預報救主降生節開始,到1984年4月耶穌復活節結束。他呼籲眾人向基督開放,也指明獲得聖年大赦的條件是辦告解,領聖體,參加教區或堂區的禮儀;朝聖地點除了羅馬四大聖殿、殉道者地窟、聖十字架大殿等之外,各教區主教也可選擇適當的朝聖地。全世界與羅馬同步慶祝救贖聖年。

 

在1984年關上聖門之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也宣布二千禧年的慶祝。

 

第二十八次,200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 1978-2005)為迎接2000聖年,在1994年以宗座文告《第三個千年將臨之際》邀請全教會準備:1997年著重默想基督的奧蹟,1998年默想聖神的奧蹟,1999年默想聖父的奧蹟。

 

1998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降生奧蹟」詔書說明二千禧年將會為教會開啟宣講天國的新視野,也是整個教會和個人悔改的契機。他強調該聖年的大公性質,是為全世界人類的。他頒布大赦,不單包括在羅馬的朝聖地:四大聖殿、聖十字架大殿、聖老楞佐大殿、地窟等,參與教會禮儀或個人朝拜聖體半小時,也包括在聖地的耶路撒冷聖墓大殿、白冷的耶穌誕生大殿、納匝肋的聖母領報大殿,而且也伸延到各教區的主教座堂和教區主教指定的聖堂。聖年大赦也可藉個人的克苦善功而獲得,如捐助窮人,禁煙禁酒等。

 

在二千禧年四旬期第一主日,教宗舉行特別的寬恕日,為教會人士過往在歷史中所犯的過錯求天主寬恕。教宗認為聖年也是教會淨化自我的機會。

 

教宗也在3月21日到26日親往聖地朝聖。

 

教宗在2001年1月6日關閉聖門後,發布了《新千年的開始》宗座文告,為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會勾劃出未來的遠景。

 

 

 

 

第二十九次,2015年:教宗方濟各(Francis, 2013-)在2015年4月11日(救主慈悲主日前夕)以《慈悲面容》詔書宣布「慈悲特殊禧年」,由2015年12月8日聖母無玷始胎瞻禮到2016年11月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教宗強調我們都是罪人,需要天主的慈悲,教宗希望在這禧年中,眾人重獲天主慈悲的喜樂。

 

固然,今次的禧年也是羅馬與普世教會同步慶祝,且強調靈修與生活並重,神形哀矜,派遣慈悲傳教士,以赦免保留給教宗的罪,同時教宗也邀請貪腐者,以金錢掛帥的人回頭,重獲慈悲的心懷。

 

綜合

 

  1. 教會聖年源自教會對信友自覺懺悔的肯定;信友以朝聖表示尋求天主的憐憫,教會便向他們宣告上主的寬恕和慈悲。故此,聖年首要重視教會上下一心的自覺懺悔,重新皈依上主。

 

  1. 教會聖年曾經歷浮華跨張,又重拾簡樸認真。故此,要戒避奢華的朝聖(大型旅行團),鼓勵個人和團體作退省般的朝聖,方能沉澱自己,與主、與人、與己、與萬物修好。

 

  1. 從祈禱內修到慈悲善捨兼備,是歷代教會聖年的見證,尤其今次特殊慈悲聖年,教宗提出神形哀矜,以及從社會到經濟架構的皈依和慈悲行動。故此,最佳得大赦的方式也應神形兼備。

 

  1. 從在羅馬舉行,到在各地方教會同步舉行,是教會聖年慶祝的發展。故此,當鼓勵本地朝聖,以認識自我,也鼓勵到普世教會朝聖,以認識各地教會和民生,以加強共融,互相了解,也可達致聖年促使世人皈依和解的目標。

 

  1. 歷屆聖年都反映出時代的處境;回應時代徵兆是梵二大公會議的精神,尤其今次教宗方濟各在「慈悲面容」禧年詔書所強調,要建立教會內外的慈悲文化和態度。故此,極需研讀教宗的聖年詔書,在祈禱、克己、懺悔中,各按崗位從自己開始,伸延到社會生活和工作,使人領悟天父的慈悲。

 

  1. 從世上邁向天上的朝聖是最根本的聖年之路,也是聖門、慈悲之門的含意。故此,重拾人生方向,捨棄世俗,存心天上,邁向天上聖門,方是參與聖年的根本。

 

基本參考資料:

 

Lopes A., The Popes: The Lives of the Pontiffs Through 2000 Years of History, Futura Edizioni, Roma, 1997.

 

Caporilli M., History of the Holy Years from 1300 to 2000, G. De Cristofaro Publisher, Rome, 1998.

 

‘The Opening of the Holy Door: The Rite and Its Meaning’ in Natale del Signore 1999: Apertura della Porta Santa e Messa Della Notte, Tipografia Vaticana, pp. 17-30.

 

Noe’ V., The Holy Door in St. Peter’s, Ats Italia Editrice, Roma, 1999. 傅永東譯,《凡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聖門》,Ats Italia Editrice,羅馬,1999。

 

梵蒂岡二千禧年中央委員會編,李子忠及梵蒂岡電台華語節目部譯,《羅馬朝聖指南》,香港教區禮儀委員會辦事處出版,2000年。

 

賴効忠,《聖年與大赦的歷史簡介》,聞道出版社,台灣,慈悲聖年增修版,2015年。

 

‘What is a Holy Year?’ from http://www.vatican.va